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1. 发展历程与历史沿革
山东省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是2009年由枣庄市人民政府主导推动,山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山东省科技厅为主管部门,具有独立法人的省属科研机构,于2012年12月移交枣庄学院,依托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建设。
为更好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双碳”战略,服务山东省和枣庄市高端化工产业,为枣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提供科技支持,助力山东和枣庄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2018年1月,学校党委决定成立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
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
2. 科研团队与科研方向
目前,研究院拥有分子煤化学、精细煤化工、煤焦油高效分离、生物质化工、有机合成、绿色催化技术、高分子材料、化学储能(电池)、燃料电池、碳中和能源与燃料(如绿氢、太阳能基乙醇燃料等),色谱质谱分析、计算化学与模拟,绿色矿物加工技术等科研创新团队13个。拥有全兼职科研人员50余人,全职科研人员12人,全职人员中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4人,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枣庄英才1人,“青檀学者”领军人才1人,教授3人,博士7人,建有“分子煤化学与精细煤化工”山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
研究院坚定创新自信,主要开展煤、煤焦油、煤液化残渣、重质油、生物质等重质碳资源的“高效、清洁、低碳和高附加值”利用研究,绿色催化剂的制备及高效催化方法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高效合成,聚氨酯高性能特异材料制备,高效析氢、析氧、氧还原催化剂制备,高效选矿技术与方法,复杂混合物(煤焦油、中药、药物杂质)的高效分离与质谱鉴定,材料模拟与计算等科研方向。
3. 科研平台与仪器设备
研究院建有山东省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科技厅)、碳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发改委)、枣庄市生物质资源绿色转化及高值化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枣庄市分子煤化学与低碳煤化工重点实验室、枣庄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枣庄市绿色催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枣庄市新型高密度笼烃燃料设计开发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枣庄市可持续绿色燃料与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枣庄市复杂体系有机物分离分析技术创新中心、枣庄市色谱质谱应用重点实验室、枣庄市矿物加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枣庄市绿色有机合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10余个。山东省煤化工专业委员会、枣庄市化学化工学会依托研究院进行建设。
研究院拥有Agilent气相色谱/大气压气相色谱电离源/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连用仪(GC/APGCI/Q-TOF-MS)、核磁共振波谱仪(NM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液质联用仪(HPLC/Q-TOF-MS)、气质联用仪(GC/MS)、德国Elementar Various EL Cube CHONS元素分析仪、Nicolet Nexus型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n situ FT-IR)、荷兰帕纳科锐影X射线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子蒸馏仪、高性能计算集群等大型分析测试仪器,仪器总价值3000余万元,积极开展仪器设备的共享与对外服务。
4. 科研成果与服务地方
近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基金等省级以上项目30余项,获批“分子煤化学与精细煤化工”山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国际发明专利3件,获批山东省地方标准立项2件。研究院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的校企联合攻关。与水煤浆气化国家工程中心、枣矿集团煤化工研究院、泰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吉田香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了先进材料与高端化工关键技术的协同研发工作,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3项。开展校企合作研发课题8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
同时,研究院大力开展有机化工合成绿色化、安全化技术开发,在煤基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工艺、硝基萘衍生物高效分离、H酸绿色合成工艺研究、萘系下游产品绿色合成技术研究、硝基咔唑及其液晶材料单体的绿色合成研究、微通道反应器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枣庄市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重大专项3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5项。
5. 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
今后,研究院将继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四个面向,以秉持守正创新,崇尚学术自由,鼓励原始创新的科研理念,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为目标,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坚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融入地方化工、材料、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为地方服务工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积极贡献力量。以煤的清洁、高效、高附加值利用、高效催化技术、特种材料、能源与燃料的低碳化等为导向,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深度融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融合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分子煤化学与低碳煤化工、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成果创新和孵化基地,为山东省化工、材料、能源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成果支撑,努力实现“高碳资源的低碳利用”,助推化工、材料、能源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数据更新日期2023年4月17日)